近期,微信与来往之战引发业界热议。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与以往两方低调较量不同,这次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开发出挑战,听起来像是一场肉搏战。 此前,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除了零星摩擦外,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原因很简单。双方主营业务不存在冲突。尽管阿里巴巴推出了即时通讯工具阿里旺旺,腾讯推出了电子商务网站拍拍网,但谁也没有真正侵犯对方的领地。然而,随着巨头业务的发展,双方的竞争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使得这种变化变得更加清晰。 回到正题,说到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竞争,除了我们看到的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之外,利用第三方公司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特征。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同时瞄准打车市场。 为何两大巨头的判断如此一致?看到打车应用鼻祖Uber被泄露的财报,就不难理解了。日前,国内科技博客猎云网援引ValleyWag报道称,Uber财报数据泄露。这组泄露的Uber数据跨度为2013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虽然并不全面,但可以粗略地了解Uber的利润和用户满意度。 Uber今年的总收入约为10.68亿美元。按照目前的营收和增速,Uber全年营收或将超过2亿美元。泄露的信息还显示,Uber 每周收到约 100 万个租车请求,并完成约 80 万个请求。 在资本市场,Uber估值35亿美元! 打车APP具有需求旺盛、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其商业价值不言而喻。这也是大量打车APP突然涌入国内的原因。媒体甚至曾用千团大战的比喻来形容打车APP市场的残酷增长。就像李开复预测99%的团购网站都会消亡一样,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幸存者将会获胜。 过去一年,国内打车应用市场逐渐被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垄断。快手来自阿里巴巴,滴滴来自腾讯。 一位熟悉阿里巴巴高管的朋友告诉笔者,阿里巴巴在快的身上看到了支付宝的影子,从底层改造了一个传统领域。尽管困难重重(比如比PC互联网更严格的政府监管),阿里巴巴却拥有足够的想象力。易观发布的第三季度打车APP市场数据显示,快的的打车份额为41.8%,位居行业第一。 11月,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同行Bumblebee,基本确立了快的在上海、广州的寡头垄断地位,份额超过80%。纳入大黄蜂后,快的全国市场份额可能超过50%。 目前,快的覆盖全国近40个城市,滴滴覆盖约15个城市。这些数据都表明,快多有野心,也有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迹象。 最后只剩下一个快的了吗?很难说。但快的的市场动作却很猛烈,尤其是滴滴起家的北京市场。最近的一次打车经历深深触动了媒体人徐志斌。用他的话说,“过去一年,快渡在北京的市场份额暴涨,烧钱也有计划。”在被徐志斌称为“老师”的出租车司机眼中,快的打车投入更多,产品迭代更快,也很好地照顾了用户与司机之间的良性互动。阿里巴巴上半年投资了快的,下一轮B轮肯定会继续投资。 一个行业共识是,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金钱,资源也尤为重要。阿里巴巴不仅给钱,还进口资源,半年前快手就接入了支付宝功能就是明证。与已经有十年历史的支付宝相比,腾讯的微信支付还处于起步阶段,能为滴滴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 在两款打车软件竞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的竞争。有媒体朋友称,滴滴打车CEO程维已前往美国寻求新资本。笔者想说的是,滴滴如果不抱住腾讯的大腿,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将会变得非常被动。竞争的结果很可能决定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谁在未来的O2O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作者微信公众号:ilieyun